很荣幸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和分享一下关于一些城市的事情。所以每次开始讲之前大家都要问什么是立体城市,有些人或许听过,有些人没有听过,但是没关系,立体城市像我们的汉语意思一样,是一个站起来的城市。大家可能会说,这个城市不都是站着的吗?我们现在外面的楼,包括这栋楼,这栋楼很矮,大概15米、20米高,是不是所有的楼都站起来了呢?今天我想用一些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站起来的城市和不站起立的城市有些什么样的区别。
大家看到这样一张图或许很奇怪,为什么用这样一张图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城市的东西。经济学家试图用很长时间研究经济发展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可是很久都不能找到完整的答案,后来在美国NASA宇航局的帮助下拍摄了这样一张城市夜景的地图,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全世界只有七个地区,就是说七个亮点非常亮的地区,他们代表了全球GDP的50%,也就是说我们有7个城市能够产生世界经济活动总量的一半,说明一个立起来的城市、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能够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活动,能够给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发展的预期,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来比较一下世界上几个重要的经济区的热点,这七个热点其中包括纽约地区,这是大纽约,包括纽约以及芝加哥,在太空上看几乎就是一个地方。
在亚洲一共有两个区域,在这七个范围之内,其中一个区域是以香港为中心的香港、深圳、广东这个区域,另外一个是以东京为中心的大东京地区,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些城市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这是香港,其实我们都知道,香港其实很小,整个港岛刚有多大呢?只有1200平米,非常小,可是港岛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12%左右的土地上,非常紧凑,大家去过香港都会知道,基本上就是在中环附近,所以代表了经济活动的总量是非常大的。还有包括新加坡,以及中国北京、上海,可是在NASA地图上看起来北京、上海这么大的量基本上看不到,就是说在夜空里面他们还显得非常黯淡,就是说这些灯光能够代表某种程度上经济活跃的总量。
我用这些图想跟大家分享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想说,我们今天城市的分布不是像我们大家想像的那样已经拥挤到不能容忍,而是说没有有序的组合的一个城市,实际上它的低效是让我们比较震惊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城市的路网上看一看这些城市路网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纽约。可以再看一张关于香港中环,还有包括香港,这是新加坡,这些都是CBD,很小的区域。再看一下北京的CBD,如果看得仔细,发现很多路还是很宽,很多区域楼宇还是没有特别的密布。我想分享一个什么数据呢?有多少人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上,在这里进行经济网络,才是决定这个经济区域活跃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面对这样的一些现实的问题,万通大概在四年以前开始按照一个立体城市的模式在中国进行实践,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模型,希望在一个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够建设600平米体量的建筑、容纳6—8万人口,这是什么概念?大家比较一下或许更清晰一些。现在在香港的中环,大概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8—9万人,在新加坡,新加坡基本上人口基本上在每平方公里4—5万人,北京有多少呢?北京只有5千人口,所以我们现在其实,刚才我讲的路网是讲,其实一个城市如果做很好的摆布,它可以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加有效的经济活动。这样一个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吗?其实这样一个假设在现实世界中不光存在,而且很常见。
我们看一下日本丸之内,这就是日本丸之内的县城照片,这个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有970万平方米的建筑,还在不断的增建、扩建,他们未来大概10年以内会扩建到1200万平米,可是这样的建筑有多高呢?大家一旦会觉得一旦立体就会各个楼都是,比如我们通常说的迪拜塔,不是,东京的楼有200米的限高,在这里活动的人大概有40多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住在这里,即便住在这里的人也是相当多的总量。所以就是说,城市经过合理的布局,我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所以立体城市在这几年一直在中国进行这方面的一些实践。
我们有四个方面,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部分。首先,我们最重要的关于资源的节约,首先是土地的节约,我们希望在原来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够由原来3—4倍的城市承载量,在这样一个区域上不希望像北京一样,我们每天在北京,我自己住在东城工作在CBD,这样还好,如果到我们万通原来的总部在阜成门上班,就要从东城穿到西城,这还不是最远的,最怕的是从南城穿到北城,工作、生活都不在一起。现在又不允许我们消耗太多的资源,生态节能就变得特别突出,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集约的地方做的更加生态、更加平衡、更加面向未来。所以我们也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这个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包括资源、土地、能源,更重要的是经济,希望我们这样一个立体城市的经济体能够在未来持续的给这个城市提供一个活力。
我们现在已经在西安、成都和温州三个城市开始实践,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市生活的格局和城市生活的形态,为大家今天我们这个不得不生活在城市里,对这个城市又爱又恨的感觉变成有更多爱的感觉、有更多温暖的感觉。
谢谢大家! |